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我们做过的最好的,最最好的事情” | 自然之友在汶川512

自然之友 盖娅自然教育 2020-09-14


我们首先是一个公益组织,在社会大灾难来临时,不应局限于自身工作领域而不去回应和参与;同时,真正投入进去,履行公共义务的时候,需要找到公共利益和自身使命的结合点,两者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结合起来,既回应了大社会使命,又凸显了自身的使命和专业性。

这就是512汶川地震后自然之友抗震救灾系列行动的出发点。


 梁晓燕(时任自然之友执行理事)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为之动容,社会各方都积极行动起来。这个时候正是自然之友刚刚完成战略规划,准备进行内部调整,研究策略手段以达成战略目标的时候。对于习惯了根据项目计划按部就班处理工作的环境NGO工作团队来说,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需要培养和激发的。在大灾面前,我们暴露了弱点,也经受了考验。


紧急救援阶段结束后,是否参与重建,如何参与重建?无疑给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日常工作的持续性和特殊工作的创新性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灾后重建有各种各样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能否找到和本组织的专业方向及能力相关的工作点,是又一种考验。


值得高兴的是,在思想的碰撞与信息的沟通中,工作团队逐渐形成了共识:自然之友应当继续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工作内容应与自然之友的长期积累密切相关。 




“羚羊入川”行动 


羚羊入川”是一个志愿者赴灾区短期支教的行动。2008年6月自然之友借助多年积累的志愿者工作及教育、教学经验,将“羚羊入川”流动教学项目的概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法引入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工作中,创设了这个活动。



2008年6月~7月,19名志愿者经过短期培训后,分两批到达四川遵道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羚羊入川”教学活动,将两个村庄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陪伴活动,帮助孩子们安全、快乐地度过暑假。自然之友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教学活动获得了当地学生、家长和村干部等的好评,还应邀在另外7个集中教学点展开流动教学活动,给更多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快乐。


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以“废墟里的欢歌”为题,展现“羚羊入川”支教活动的图片展开始在北京的大学校园巡展,此展览先后在8所大学开展,数百名大学生还聆听了“羚羊入川”活动志愿者分享的独特经历。

 

灾后重建“绿色学校”


5·12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甘肃、陕西等灾区省份需要新建千余所新学校,这是一项庞大且长期的工作。能否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和教育品质的提升。“灾后重建绿色学校”项目即在此时孕育而生。2008年,是项目启动的一年。



绿色学校的推广,不仅需要理念方面的倡导,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需要身体力行地将其理念、技术加以实际应用。7月底“绿色学校”多边论坛召开;8月份,编写印刷《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9月份,到茂县全面考察黑虎乡中心小学。在经过了多次考察、可行性分析及项目规划后,我们有幸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将在2009年及以后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将项目从建设硬件及环境教育软件两方面实施。

 

  1. 召开“绿色多边论坛——地震灾区重建中的绿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在会上发布“倡议书”,呼吁参与此次灾后重建的社会各界能携起手来,在校园重建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建设能源节约、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新学校。


  2.  编写《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将多边论坛的理念融入更多的实用技术与细节。该手册面向灾区的教育及建设主管部门、参与灾后重建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单位以及有援建计划的组织发放,使更多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人们了解绿色理念,并应用与重建工作中。


  3. 对四川茂县黑虎乡中心小学进行考察,并邀请北京别处空间建设设计事务所进行学校重建设计,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其中,设计出与当地自然文化融合的新学校。


  4. 与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合作,得到壹基金的资助,并将于2009年全面开展学校建设。


黑虎小学已经成为在城镇化时代中能够留下的不多的羌乡的乡村小学,老师和学生都很爱它

故此,本文封面图同样选用黑虎小学照片


 社区参与建造生态厕所


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持续、不断变化的任务,除了必要的硬件投入外需要软件诸如人文关怀、可持续、生态等理念的介入,生态厕所是一个将二者融合的契机。


一方面,农村习惯上使用旱厕,但传统旱厕卫生条件较差,是滋生细菌、传染疾病的主要途径,生态卫生旱厕的使用推广奖有效改变这一局面,保证当地居民少受异味、病菌的袭扰,并维护地下水资源尽可能少受污染;另一方面,生态厕所工程量小、投入较少、技术简单,在实地操作中,很容易为当地人所掌握。再者,生态厕所的营建过程中,若能引入社区参与,可以照顾到社区特有的文化、习俗、建筑样式等因素,并以此作为伊始,建立一支本社区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到家园重建中来。    



生态厕所硬件投入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日后的管理使用,以及如果通过社区参与、环境教育等方法,将绿色生活,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等理念真正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我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选择那些认同这些理念的当地草根NGO及基层政府一起合作。



十年前的今天,山崩地裂,满目疮痍,民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纪念这个日子,不仅是追思逝者,也是祈祷灾难不会再一次重演——5月12日同时也是中国防灾减灾日。


自然之友的系列行动与持续努力,不仅在第一时间因应了灾区当地物资、资金、安全卫生、心理及陪伴等方面的需求,更深远的意义是:让环保的种子在乡村教育中生根发芽,让建筑的生命在使用者的参与中抽条拔节,让人的价值在重生中闪闪发光。


正如《双城记》掩卷的那一句:“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can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peace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最最好的事情,我将得到最好的,最最好的休息。


这十年的3600多个日子,每一天,都是春天。



2018年2月5日深夜,台湾花莲发生地震,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有一队冬令营营员正在当地,在经历了不可避免的害怕、慌乱、着急……之后,大家并没有“无措”:在五位引导员冷静、清晰、周密的指引下,凭着大家的默契与互助,营队每一个人都安全有序地撤到了楼下空旷地带。上溯到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与福岛核事故突发,以社会贡献为己任,并且有着丰富的就在经验和全国性网络的自然学校,在第一时间建立起RQ市民灾害救援中心,开始奔赴灾区开展支援活动。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在梁晓燕老师的努力下,募集了100万人民币的捐款,不但在资金上,更在精神上为RQ的救援活动提供了莫大的支持。再往前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现在中日公益伙伴的朱惠雯女士找到日本第一家自然学校的创始人广濑敏通先生,获得许可,部分翻译了他所参与编写的的《灾害志愿者ABC》,在网站上供国内NGO组织免费下载,不少组织都有参考。再往前,羚羊车、绿色希望行动、保护滇金丝猴、植树观鸟捡垃圾……玲珑塔会议,草蛇灰线,盖娅自然学校的成立早已埋下伏笔。对于盖娅自然学校来说,”突破舒适区”、“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说明会上的一句口号,活动中的一句总结,它早已深入到每个工作人员、自然体验师、志愿者的意识深处,当设计活动时,遭遇困难时,总会有人问一句:我们不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吗?当遇到困难,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的成长与喜悦是巨大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不信请看……

台湾冬令营营员记录:




历山营 |丽江营 | 日本营 | 黄山营

绿色生活营 | 小小讲解员 | 独立小纵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